天福山革命遗址丨天福山起义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胶东东部屋脊昆嵛山活跃着一支革命武装——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这是土地革命后期江北仅存的两支红军队伍之一。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长,是长篇小说《苦菜花》中于得海团长、《山菊花》中于震海队长的原型人物于得水。1937年12月15日天未亮,于得水就上路了,他要赶往百里外的天福山沟于家参加一次重要会议。
位于文登、荣成、威海卫交界处的沟于家村以其胶东革命策源地的功绩,成为《山菊花》中桃花沟的原型村。
深夜的沟于家村万籁俱寂,村子最北边的一座百年老屋灯光闪烁,像星星之火。于得水和大伙正商讨武装抗日大计时,传来有节奏的敲窗声。房屋主人张修己一听,知道是自己人来了,就打开后窗,没想到从窗户进来的是被捕将近一年的理琪。理琪马上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重建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林一山、张修己、柳运光等任委员。理琪向大家传达了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之后,以此为依托,沿着平汉铁路、平绥铁路、津浦铁路,分兵三路在华北迅速展开攻势,于1937年10月入侵山东,最近济南已陷落;国难当头,悲观情绪四处蔓延,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共产党人越是要挺身而出,用我们的肩膀担当起民族大义,用我们的生命和热血染红抗日的旗帜。所以,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建立10个军或10个支队,给胶东的番号是“三”。
此前,中共胶东临时工委书记吕志恒领导胶东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为武装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会议决定12月24日在沟于家南不到2公里的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1937年12月24日,太阳刚升起来时,理琪站在天福山玉皇庙前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成立第一队,大队长于得水,政委宋澄。于得水掏出手枪,向空中连发三枪。三声枪响震荡山谷,激荡风云。
从此,胶东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频频爆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纷纷建立,抗战烽火迅速燃遍整个胶东半岛。
1938年3月12日,山东第一个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在掖县成立,这标志着胶东根据地正式创建。胶东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在解放战争中成为华东战场坚固的大后方。
1938年9月18日,“第三军”正式编为八路军序列。这支队伍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发展成为27、31、32、41四个军,涌现了“潍县团”“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塔山英雄团”“守备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等英雄集体。
在革命战争时期,胶东根据地共向延安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等输送黄金43万两,向华东数十万军队供应武器弹药和医药制品不计其数。不仅如此,胶东还形成了大参军、大支前、大调干、大运兵的壮丽画卷——800万胶东人民将50万优秀儿女送进自己的队伍,其中7.6万多人为国捐躯、10万多人因伤致残;280多万人次踊跃支前;7250名干部南下北上参加新解放区建设;将43678人的部队(其中,胶东部队21569人)跨海运送到了东北,为抢占东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