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视频>>红色云展厅

莱芜战役纪念馆丨《泰山时报》印刷石板的发现

2022年04月13日17:0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在莱芜战役纪念馆的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内保存着一块《泰山时报》印刷石板,长约60cm,宽约40 cm,从中间断裂成两块,右上方和右下角部分缺损。由于年岁久远,石板部分字迹已经模糊难辨。这块石板包含两版报纸,都是反字刻印,从石板的字迹中,艰难辩认出几个新闻标题,其中一条“美向苏无息贷款十亿美元,苏表示感谢”,还有一条题为“史(斯)大林同志答罗斯福信”的短讯。版面设计灵活,以文字为主,配有简单的图画标志,还设置了“要闻”等专栏。

《泰山时报》是泰山地区最早的一份党报。1939年泰山地委在莱芜创办了《泰山时报》。这份报纸在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无法送达的日子里,传递党中央的声音,被泰山地区干部群众视若珍宝,在那段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泰山时报》印刷石板的发现过程,源于30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发现。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莱芜走出去的老革命回到家乡,约方正(是亲历《泰山时报》在抗日战争岁月创办、终结过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一起到战斗过的地方走走看看。他们一起来到雪野镇房干村。聊天中,村支书韩增旗问方正,《泰山时报》是不是在村里待过?因为村里发现了写有“泰山时报”的石头。韩增旗拿出来后,方正一看,大吃一惊。“那是印刷《泰山时报》的石板,是1941年11月29日的二版和三版。其中,三版刊登的是国际新闻,头条内容是一位苏联元帅介绍苏德战争5个月来取得的战果。”方正说。问及如何得到石板时,韩增旗说:“村里搞农田整理,从村北坡地里挖出来的。当时并没有人在意,石板还被挖断了,后来有人发现石板上的字迹,意识到这可能是革命文物,所以村里就保存了起来,一直放在村委办公室里。”韩增旗还说,他小时候,曾在村北地边的堰屋子里发现一些油墨,这应该是当年印刷报纸用的。村里过去部分老人知晓《泰山时报》的印刷厂在村里待过。

为什么会在房干村发现石板?据方正老人说,当年《泰山时报》的印刷厂在房干村里待过,大概是反扫荡时,来不及带走,仓促将石板埋到了地里,石板上的字都没来得及抹掉。后来这块石板被送到莱芜市档案局保存。2015年建成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后在馆内展出。

从这块印刷石板的发现背景,我们不难看出当年《泰山时报》创办的艰难。

1939年9月,中共泰山地委成立,负责领导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等县党的工作。为了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介绍抗战形势,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0月10日地委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泰山时报》。当时,《泰山时报》三日一期,每期4版,每版约容3000字。其中一版刊载要闻、社论,二版刊载本地区新闻,三版刊载国际新闻,四版为专栏、文艺、专论等。虽然报头上印着“定价每月三角”字样,实际上全部免费。每期报纸约印发1000份左右,通过战时邮局逐期分送到本区各部队、机关以至各县、区、村。

泰山地区抗日根据地处在津浦、胶济两条铁路干线之间,其间又有淄博、新泰等重要煤矿。日本侵略军早在1938年就侵占了泰山地区的所有城市,并随即设置据点,控制了主干公路。这样,整个泰山城区被分割成了若干小块,敌人随时可能集中兵力进犯疑驻有我机关、部队的任何一块根据地。

《泰山时报》报社编辑部一直跟随着地委机关不断转移。由于石印机十分笨重,不可能经常移动,报社就在章莱、博莱公路两边设了两部石印机。敌人在东部扰乱,印刷工人就转移到西部起出机器印刷报纸;反之,敌人扫荡西部,印刷工人就行军到东部印报。每期报纸誊写好,由编辑部的武装通信员送到印刷厂。由于采取这种灵活机动的方式,加之根据地群众的全力掩护,《泰山时报》的印刷器材从来没有遭受过破坏和损失。

1942年10月17日,在吉山战斗中,《泰山时报》编辑部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此次战斗后,报社编辑部的成员,只剩下负责人宫达非和编辑董彩,记者方正,誊写员查仲谦,勉强维持出报。1944年,山东根据地的抗战形势逐渐好转,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的封锁越来越乏力,山东省委与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开始顺畅起来。此时,《大众日报》发行范围扩大,《泰山时报》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于当年停刊。

这块石板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提醒,将激励后人永远铭记那段艰苦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责编:彭婧怡、赵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