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丨永远的信念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曾经是一名战士、一名党员、一名义务讲解员,不论身份如何变化,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他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名字叫陈遂修。
1944年9月,中共冀鲁豫中央分局和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设在清丰县单拐村。邓小平、宋任穷、杨勇等先后到达这里,领导边区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教导和影响下,陈遂修带头和本村陈氏族人16人参军南下,相继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作战、西南剿匪等重大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陈遂修带领所在“钢铁九连”机枪班,掩护全连撤退。他对着敌人炮响的方位猛烈扫射,当即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子弹甚至贴着他的头皮掠过。突然,一发炮弹在陈遂修身边爆炸,把他震昏了过去。陈遂修从昏迷中醒来,腿部受了重伤,他忍着剧痛毅然决然地架起机枪继续战斗。整个机枪班12个人,最后仅剩下包括他在内的两个人。战役结束后,他被评为一等功臣。他对首长说“我是替牺牲的战友领奖。这奖章是战友的生命镌刻,这证书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1954年为支援新中国建设,已经是连职军官的陈遂修主动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家乡清丰县单拐村,为家乡发展建设助力,在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36年。
1990年,由于年龄原因,加上伤病复发,陈遂修主动申请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但他心中一直惦记着村里的发展。
从村支部书记退下来的陈遂修主动承担起文物保护和红色传承的义务。“守好纪念馆、讲好冀鲁豫故事”成为他的又一个牵绊。他多次自费赴北京,为纪念馆开发建设奔走呼吁,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接见。1984年6月,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馆在单拐村落成,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宋任穷同志亲笔题写馆名。
2004年已近80高龄的陈遂修,再次进京,汇报了纪念馆建设情况。从北京回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面对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他用亲历者、见证者的身份为游客义务讲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念念不忘的重复着一句话,一定要建好纪念馆,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