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视频>>红色云展厅

《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杨松

2021年05月13日17:0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上,杨松的名字并不响亮,他在《解放日报》总编辑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很少参与公开的活动。很少有人知道杨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 是党杰出的革命活动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杨松原名吴绍镒,在东北时因工作之需改名为吴平。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一个旧职员家庭。从小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有别于常人的眼界与胸怀,1927年1月授共青团组织的推荐,杨松怀着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踏上了去异国求学革命真理的旅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这块新活动天地里,杨松同志满怀激情,阅读和翻译了大量马列著作、连接本国国情发表了一系列激进文章。本来他可以在莫斯科安安静静的翻译文献、潜心钻研,但国难当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笔尖倡导革命思想、寻求救国真理,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下,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杨松写了三百多万字的文章,有些文章还成为了现代政治教学的参考书,而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些。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杨松担任该报首任总编辑,中央党报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配合社长博古展开工作。办报初期人少事繁,百端待举。他除了直接处理许多编务外,对每天的报纸逐字逐句进行检查。《解放日报》每天发表的社论,大多数是杨松执笔写的。报纸发刊的第一个月,他接连写了二十九篇社论。这些社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战略形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即使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他还致力于写作,著有《论民族》《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点滴》、《今日苏联》等书,与吴亮平一起合编《社会科学概念》,该书在东北解放后被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规定为初中和高中政治课本参考书;他与邓力群合作编辑了近百万字的《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该书连续三次再版,直到现在还为史学家们所推崇。

为了办好《解放日报》,杨松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他办公室的油灯,经常从黄昏亮至深夜,又从深夜到黎明。由于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斗争环境,杨松患上了肺结核,得知杨松病重,毛主席曾两次亲临医院探望。1942年11月23日,年仅35岁的杨松在延安病逝。杨松去世后,毛泽东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亲笔题写挽联:“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根据《解放日报》干部职工的提议,杨松被安葬在《解放日报》报社社址清凉山的山顶上。

(责编:彭婧怡、赵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