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简介

“四保临江”烈士陵园的前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时,于1933年建立的供奉“天照大神”的神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神社被临江人民群众捣毁,于1945年12月8日,为解放临江牺牲的革命烈士安葬在这里,由此衍变为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中安葬着713位革命先烈,共有烈士墓441座,其中无名烈士313位,有名烈士400位。
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烈士陵园成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四保临江”烈士陵园;1995年被民政部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11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确定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为了更好的弘扬“四保临江”精神,宣扬革命烈士事迹,1992年“四保临江”烈士纪念馆建成。2005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示,在原纪念馆的基础上投资1200万改扩建“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并由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写馆名。纪念馆由战前运作、战役详情和拥军支前等8个展厅组成,馆内藏品千余件,包括各大军区提供的枪支、武器;从烈士陵园出土的烈士遗物;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的老将军遗物等。馆内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现代陈列手段,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的文物,系统展示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场面,全面反映老区人民奋勇支前,参军参战的无私奉献精神。
自2006年开馆至今,“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宣扬“四保临江”精神,充分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每年开展教育活动百余场。每年清明节和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全市大规模祭扫烈士墓活动逐年有序开展,特别是清明祭扫活动自陵园建成后已持续开展75年之久,“文革”期间也不曾间断。
近年来,纪念馆持续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方式,针对前来拜谒先烈的党员干部及群众量身打造红色课程,开展敬献花篮仪式、红色故事讲述、英烈精神传承等活动千余场,以英烈事迹触动观众心灵,感受红色精神。为了更好的服务大众,纪念馆将红色课程与宣讲展板相融合,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红色足迹进校园”活动,已在军营、社区、企业、乡村等累计开展百余场,旨在宣讲中让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感受“四保临江”精神,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