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精神展览馆丨三战黄沙洼

黄沙洼位于右玉老城东门外偏北方向,从老城一直延续到马营河南岸,形成一道宽4公里、长20公里左右的黄沙梁。20世纪50年代,黄沙洼的流沙每年都以十几米的速度向城墙流动,右玉人称它是“吃了人烟吃山川”的“大狼嘴”。风沙逆天暴物,肆行无忌;是年旱象,尤胜往年;稼穑歉收,比岁不登。
为彻底治理黄沙洼,时任的县委书记马禄元把全县造林大会战的战场摆在了黄沙洼。1956年4月, 右玉县委、县政府在黄沙洼召开了“绿化右玉大地,大战黄沙洼”的誓师大会。年仅29岁马禄元双脚踩在黄沙里,立下铮铮誓言:“一定要让黄沙在人民面前低头,让树林在这里生长!”誓师大会结束后,右玉县委、县政府组织上千名干部群众扛着铁锹,带着干粮走进了黄沙洼。
经过一百多天的连续奋战,他们完成了20里长的黄沙洼全境植树绿化工程,黄沙洼和马营河流峪突击种植了9000多亩防风林。然而,1957年春天,右玉县刮了一场大风,整整刮了9天9夜。大风过后,黄沙洼遍地都是干枯的树苗,有的裸露着树根,有的连树梢都埋在沙子里,有的被连根拔起,看到黄沙洼的惨状,马禄元痛苦地流下了眼泪,首战黄沙洼也因此宣告失败。
1959年,右玉干部群众再次杀上黄沙洼。对黄沙洼这块难啃的骨头,右玉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先从外围包抄,然后迂回作战的策略。马营河、苍头河两岸水源充足,树木好栽宜活,他们种树种草,混植乔木和灌木,达到为黄沙洼筑起一道绿色防风屏障的目的,逐年改善黄沙洼周围的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巩固胜利成果,20世纪60年代,县委带领干部群众对黄沙洼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大会战,把植树造林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25万亩,千百年来流动的沙丘终于止步在右卫城外,实现了“绿荫锁黄龙”。
8年时间,右玉县干部群众“三战黄沙洼”,投入劳动力近两万人次,种活270万棵树,终于让风沙止步、山川披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