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芳华|从企业老总到村官,他带家乡父老“二次创业”
杨健(左)走访村里的养鸡大户。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40岁以前,杨健是成功的“商人”,他白手起家,从下矿井、跑货车干起,最终成为投资数千万元的遵义市铁合金冶炼公司老总;40岁以后,他回到故乡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家乡父老开启第二次创业。
2010年至今的十余年里,杨健运用自己的“商业嗅觉”,抓住一个又一个发展机会,带领村民将龙江村从“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了拥有6100万元集体资产的致富典型。而龙江村的不少农民也成为了“股民”,可以参与投资、分红。
“本来计划就干三年,没想到一直干到了现在。”4月26日,杨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回望这些年来的经历,其最引以为傲的是,从村民那里得到了“被肯定的幸福感”,“我没有对老百姓撒过一句谎,许下的承诺都兑现了”。
龙江村引进的水产交易市场,附近建有配套的水产养殖基地。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三顾茅庐”请来的村官
1988年,年仅18岁的杨健高中毕业,离开家乡龙江村。他从下矿井、跑货车干起,最后走上了“创业路”。因为吃得了苦,脑子活络,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在遵义等省内城市,在内蒙古、河北等外省也留下了做生意的足迹。1996年,杨健创办了铁合金冶炼公司,几年后资产达8000多万元。
2010年,因响应国家“关闭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号召,杨健关闭了冶炼公司。他随之“闲了下来”,准备休息一段时间,再转投其他行业。就在这时,龙江村的老支书杨廷贵及曾任深溪镇党委书记的李安华“盯”上了他。
彼时,龙江村正受“贫穷”困扰。一句十多年前的顺口溜道出了当时的窘境:“赶场上街路难走,谈起出门就上头,长安汽车满身抖,灰尘跟着车子走。”龙江村委会副主任刘昌文告诉澎湃新闻,那时村里都是未经硬化的石子路、泥巴路,遇上下雨、车多,路就稀巴烂了。村民吃水也难,要么看天喝水,要么往返十几里挑水。“老百姓经济状况普遍较差,人均年收入那时才4000多元,主要靠外出务工、在家种地。”刘昌文称,村委会也没有像样的办公室,“租在村民自建楼里。”
“龙江村多年来没有大的发展,大家分析来分析去,觉得原因在于少了一个带头人。”李安华告诉澎湃新闻,龙江村当时有党员92名,但“都没怎么出过门,不懂经济发展,挑不起‘领头羊’这个重担”。最后,已在生意场上闯出一番名堂的杨健进入李安华的视线。“他是龙江村人,又是党员,对这里有感情,而且他有商业头脑,算最佳人选。”李安华说。
趁着2010年春节,杨健人在老家,李安华和杨廷贵“登门拜访”,邀其回村任职。“我也想为家乡出力,可从没想过当村干部。”杨健称,那时觉得“还有自己的产业要管”,因此当场回绝了。
尽管被拒绝了,但李安华和杨廷贵仍没放弃。“都说‘三顾茅庐’,我们是‘顾’了很多次。”李安华说,两人一找到机会,就给杨健“吹风”。久而久之,杨健也心动了,最终决定回村试试。
“他们的劝说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杨健称,真正令他下定决心的,还是家乡的落后面貌,触动了他。“我去了很多地方,眼看着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龙江村还是一成不变。”2009年春节回家探亲时,杨健曾路过一户人家,见有老人躺在四面漏雨的破屋里,他拿出1000元塞进老人手中,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这件事在他脑中挥之不去。
“如果我们对外界讲,他在我们劝说之初,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事业回来当个村官,这不是实事求是。”李安华认为,杨健经过“思想斗争”,再下定决心回村,更显郑重。
杨健即将回龙江村任职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村庄。“找一个管理企业的人来管理乡村,应该是一件好事。”刘昌文说,彼时他和其他村干部一样,对可能到来的杨健抱有期待,“我在村里做了十多年,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所谓农村经济发展,不是大家将地种好了就行,而是需要一个有经济头脑、从事过企业管理的人,带着不一样的‘思路’来改变村庄面貌。”
龙江村趁引进遵义市驾考中心项目之际,发动村民入股,配套建设了“龙江酒店”。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曾因不被理解撂过挑子,后承诺“不当逃兵”
2010年6月,杨健正式到龙江村任职,当年十月,经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对于杨健的到来,村里有“质疑的声音”。刘昌文称,一些老百姓认为,“让管企业的人来做村干部,是外面的钱赚够了,又来农村找钱,这会把村庄掏空。”这在杨健预料之中。“村里没有钱,无法解决村民反映的各种问题,因此大家对村干部普遍不信任。”杨健说。
上任后,杨健花了两个月时间摸清村情,然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理顺工作关系,整顿干部工作作风,特别实行组长和村支部书记月薪制和矛盾调解奖励制,把矛盾纠纷调解和综治维稳等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下沉到组。
“我来了后首先就抓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杨健认为,一个村庄就像一家工厂,而没有工程师、技术员,工厂是无法运行的。“组长和村干部要有正义感,具备相当的文化水平,爱岗敬业,不回避问题。”杨健说。
随后,杨健从上级争取到了砂石、水泥等原材料支持,领着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投工投劳,实施修路、通水工程。“修路实在是太苦了。”刘昌文告诉澎湃新闻,杨健担心水泥丢失、新路被人碾坏,带着他睡在车里“值班”,半夜两人被冻得直抖。
但在修路过程中,仍有材料丢失、路面受损的情况出现。同时,因施工占了地,个别村民觉得吃了亏,便放出流言,说杨健“是唱唱戏罢了”。这让杨健难以接受。“我来修路,给村里做好事,你还要偷我的原材料,说些闲话。”杨健告诉澎湃新闻,“那时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年轻气盛性子耿直,觉得没被理解,因此‘愤而离职’。”
李安华说,那是在2012年,他收到杨健的辞职信后,颇感意外。不久,龙江村数百名村民、干部找到镇上,请他留住杨健。“就这么灰溜溜地走了,村里人咋看你!”在给杨健的电话里,李安华急了。老支书杨廷贵也劝他,“受点苦和委屈,这不算什么,不该撂挑子。”
经过一段时间冷静思考,杨健也想明白了,“不能当逃兵,一定要兑现改变龙江村贫困面貌的承诺。”他到镇上取回了辞职报告,重新回到村里。这一次,他把自己企业的相关账目全部结清,“再也不是什么企业家了,而是个纯粹的村干部,开始二次创业。”
很快,龙江村方圆15平方公里的11个村民组,均通上了水泥硬化路,一举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几个月后,自来水也流进了村民家中。杨健称,自己最初决定回村任职时,原本只计划了三年,“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改变龙江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企业。”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在龙江村一呆就是十余年,直到现在。
龙江村新貌。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图
村集体经济从“一穷二白”到“多点开花”
在龙江村的干部、村民眼里,修路、通水仅是杨健在“小试牛刀”。刘昌文告诉澎湃新闻,杨健成为龙江村“领头人”后,其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培养出来的“商业嗅觉、毒辣眼光”,让龙江村在此后十余年的发展中一次又一次抢得先机。
2011年,新建的杭瑞高速过境龙江村,杨健立马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村里的泥瓦工组织起来,成立了建筑工程队,争取到了公路建设的基础项目。这为村集体创收82万元,龙江村“淘”到了“第一桶金”。
2015年,遵义市驾驶人考试中心在全市范围内选址,要求50天内完成500亩征地拆迁任务。由于采取的是先拆迁后补偿的方式,选址好久没有落实。杨健得知后,主动揽下了这个项目。为了打消村民疑虑,杨健向村民承诺,倘若拿不到拆迁款,就由他来掏。一个月内,征地拆迁任务完成,拆迁款也如期发放。
驾考中心项目落地后,杨健又想到前来考试的人是潜在消费者,于是又着手建酒店、驾校等配套设施。他提出采取“村集体投资控股、村民入股、企业参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带领村“两委”干部率先入股,吸引200多户村民签订酒店投资协议。就这样,“龙江酒店”与驾考中心一道拔地而起。
龙江酒店距离市区十多公里,前方即是穿龙江村而过的遵义大道。4月26日,酒店副总经理彭文静在现场告诉澎湃新闻,这里曾是荒地,现在已是龙江村的一处地标建筑。酒店紧邻驾考中心,2017年投入使用,集住宿、培训、餐饮等功能一体,“入住率一直很高”,年利润达两百多万元。
“酒店雇用了40多名本地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就业。”彭文静说,自己也入股了10万元,在酒店工作是“给自己打工”。酒店前方两栋临街建筑也是村集体所有,不少村民还租了铺面开店做生意。
距离龙江酒店不远,则新建有水产批发市场,其引进过程也颇能说明杨健的“商业嗅觉”。2019年,杨健偶然从报纸上得知,因噪声污染、违法取水等问题,位于城区的水产批发市场面临整顿。他进一步了解到,该市场或会搬迁。考虑到龙江村有杭瑞高速和遵义大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且当地水资源丰富,村委会决定争取水产批发市场迁建到龙江村。
杨健很快联系到市场方进行“谈判”,承诺给予对方地租优惠,并在协议期内免除水费。这也得到了红花岗区政府支持,双方最终达成了15年协议。
村民筹资入股、平场、搭建厂房,从构思到落地,仅用了两个月,水产市场就搬到了龙江村。如今,水产批发市场早已投入运营,入驻商家达50多户。此外,龙江村依托于此发展水产养殖业,并建有“鱼庄”吸引食客,这里成为村集体经济的又一张“名片”。
2020年年初,结合龙江窖酒的品牌效应,龙江村与仁怀一家企业合作建成龙江酒业公司。酒店、驾校、水产、窖酒、农业生态公司等项目一起,共同组成了龙江村集体经济的五大支柱。同年,龙江村整合村集体经济,成立贵州省龙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杨健再一次成为了“董事长”,只是这一次他代表的是龙江村近八千名村民。
杨健告诉澎湃新闻,目前龙江村集体经济资产达61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相比十年前,早已翻了几番。龙江村的未来还远不止于此。在杨健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龙江村项目发展进度表”,可以看到,物流园、汽车产业园等项目也在推进之中。
“在村里工作十年,没对老百姓说过一句谎”
龙江村曾经落后的村容村貌如今早已不见。水泥路实现“组组通”后,路灯也随之延伸,宽带网络实现了“全覆盖”。村委会搬进了新办公楼,村里也建起了文化广场。村集体为60周岁老人买医保,为70周岁老人发放养老补助,对二本以上大学生进行一次性奖励。大多数村民不必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
看到这些改变,李安华觉得很欣慰,认为自己当初“没有看错人”。“这个领头羊,做得称职。”李安华说,杨健全心投入村委工作,他自己的企业“早就垮了”,但属于村民的“企业”成长起来了。
杨健告诉澎湃新闻,龙江村发展迅速,“还是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以及所有村民的支持。”十多年的“村官”经历,令杨健获得了“被老百姓肯定的幸福感”。“老百姓对我们村干部的满意度,基本都是90%以上。”杨健说,自己创业赚钱所带来的个人价值认同,无法同带领村民致富这件事相比。
回望过去十余年的经历,杨健最为自豪的是,“工作上没有欺骗过老百姓”。“一句话都没欺骗过,所有对老百姓的承诺全部兑现。”杨健说,要取得群众信任,答应的事情就要兑现,“这是党员干部的公信力”。(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