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视频>>红色云展厅

才子领袖——瞿秋白

2021年04月29日10:3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那片绿色的草坪上。一位中年男子徐徐走来,他浑厚的嗓音在低声吟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接着,他席地而坐,挺直腰板,微笑着向刽子手点头道:“此地很好!开枪吧!”

在枪声中倒下的这位烈士,就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伟大的才子领袖——瞿秋白。

16年前,身体孱弱的瞿秋白还是北京俄文专修馆的一名学生,每天埋首于俄文研究。直到那一天,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文弱书生瞿秋白一反他往日的文弱和内向,在神经高度紧张和体力过分透支的情况下,忍住肺痨的痛苦,每天奔波于酷热街头,联络、组织、演讲。

“五四”运动使瞿秋白受到震惊与鼓舞,他开始思考、探索中国的出路。在俄期间他开始充分发挥才干,在北京《晨报》接连发表文章宣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1922年底,已成为中共党员的瞿秋白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拒绝了北京政府以每月200块现洋聘请他到外交部任职的机会,却以清贫之身,先后主编《新青年》《向导》《前锋》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

1927年8月6日深夜,汉口德林公寓二楼的窗口前,昏黄的灯光下,瞿秋白奋笔疾书,挥汗如雨,连夜翻译共产国际的《告全党党员书》。第二天,他秘密潜入俄租界的一座公寓楼,在一个门窗紧闭的房间,主持召开了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

1927年的“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为瞿秋白烙上了人生最为辉煌的印记。他临危受命,主持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以坚定的革命方针,用战斗的精神,重新团聚起受到重创而散乱的党的组织,扭转了党员和群众的悲观情绪,共产党人又振奋起来,由此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八七会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瞿秋白功不可没。

当时28岁的瞿秋白是这样说的:“当我不得不担负起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的时候,正是中国革命进到了最后大的转变和震荡的时代。”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难忘上海里弄口夜深时分,昏黄灯光下,与爱妻之华的一别竟成永诀。

瞿秋白去了,去的那么坚毅,那么优雅。

这一年他才36岁。

是啊,在瞿秋白的身上,我看到了文人的浪漫与革命的血腥是如何交织在一起。他是个才子,本可以成为鲁迅式的文化巨匠,但他却为革命英勇献身,这是何等的情怀!

瞿秋白,一位书生革命家,一位才子领袖。

(责编:彭婧怡、赵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