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丨一把不平凡的老虎钳

在田东县右江革命纪念馆陈列柜里珍藏着这样一把老虎钳,虽然钳嘴已残缺,但是,它那粗短的钳把,留有红七军、红八军政委邓小平当年操劳的汗渍。它那断缺的钳嘴,印证了岁月的峥嵘,记录着那一段难忘的历史。
田东民间一直传唱着这样一首山歌“一条蛟龙下大海,龙头破浪龙尾摆,邓斌代表到右江,红旗火把滚滚来”,主要赞颂了当年邓小平在田东领导贫苦大众起来干革命的事迹
1929年10月17日,邓小平、张云逸等率领党掌握的武装部队和满载武器弹药的军械船从南宁挺进右江,准备武装起义。在起义前夕,邓小平和张云逸运筹帷幄,指挥部队和农军打土豪,歼顽敌,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战斗中,消耗了不少的弹药,损坏了不少的枪支,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在根据地建立兵工厂,修枪支、造弹药支援革命。于是,张云逸派梁天才到南宁找到工人师傅李荣洲,李星明等,这些工人大部分参加过省港工人大罢工,曾是广东兵工厂的工人,不仅有生产枪支弹药的经验,有较高的生产技术和修理技术,还有较好的思想觉悟。省港罢工后,他们离厂回到家乡玉林,获悉广西将要组织革命斗争,便来到南宁寻找党的地下组织,张云逸上右江之前曾在南宁见过他们。他们看到张云逸的介绍信后,便在家乡玉林召集了20多个工人,带上工具箱,来到右江地区,加上本地一些赤卫队员做木工,共30来人。兵工厂厂址一开始暂定在六月村的山陇里,后来考虑到安全问题,最后决定将工厂设在思林桥业陇壳屯的庙堂里,(桥业今兰芳村),张云逸给工厂定名为自卫军兵工厂,后来改为赤卫军兵工厂,任命阮丽千为厂长,经理梁天才。建厂之初困难非常多,工厂的主要设备老虎钳、锉刀等器械还是玉林师傅从老家带来。为了解决制造枪支弹药的原料问题,工人们到各地收购烂铜烂铁,破旧枪支、旧子弹壳。工厂里仅有少数师傅掌握全面技术,工人之间就开展传帮带活动,大家克服困难,团结一心,很快掌握了技术。建厂仅几个月,就造出新枪200多支,子弹6万多发,修好坏枪80多支,为革命战争作出了贡献。
1930年3月20日,邓小平从上海回来途经思林兰芳村,曾亲自到兵工厂指导工作,当他走到造枪车间,看到地上堆着新铸出来的枪管,便从一位工人师傅手中接过一把老虎钳,钳住一根枪管,熟练地抛光,钻孔,不一会,只见汗水顺着他的手臂哗啦啦流下来,浸湿了老虎钳的钳把,工人师傅惊讶地说:“邓政委,想不到您还会钳工?”邓小平边操作,边回答:“那当然,我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是个熟练的钳工。” 邓小平高度赞扬工人们的奉献精神,鼓励工人们为革命的胜利多制造武器。据史料记载,当年在根据地开办的兵工厂大小有十几个。
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后,敌人重兵“围剿”右江苏区,兵工厂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下,4次搬迁,坚持生产,为保卫右江苏区作出重大贡献。因局势险恶,兵工厂坚持到1934年被迫解散,玉林工人师傅回到原籍,邓小平使用过的这把老虎钳和部分工具由在厂里任技术工的本地人赵鸿生保管。为了保护好这些工具,赵鸿生用桐油纸一一包好,装进水缸埋在自家牛栏下,并在牛栏的上方铺板安床,日夜看守。1963年右江革命纪念馆成立后,赵鸿生把这些珍贵文物捐献出来,就这样邓小平使用过的这把老虎钳连同其他造枪的工具得以在纪念馆陈列,让后人了解到这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