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纪念馆简介
2021年04月22日17:11 | 来源:人民网

大包干纪念馆新馆于2014年1月31日竣工开放,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布展面积4900平方米。馆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题写,馆内设有门厅、序厅、溯源、抉择、贡献、领航、展望、关怀、探索9个单元。整馆以翔实的图文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小岗村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到发展的全过程。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生产经营方式,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辛辛苦苦干一天,不值一包光明烟(0.22元)。”这个顺口溜便是当时农民生产积极性低落、农民收入低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种贫穷的现象,小岗人开始想办法,尝试着分组作业,尽管从开始的队到组、从大组分到小组,但并没有打破吃大锅饭的格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依然没有激发出来。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小岗村18位庄稼汉来到一间低矮的茅草房里,他们将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连夜分到各家各户。
“大包干的突破”部分:按下红手印后的第一个春天,小岗的庄稼长势喜人。小岗村的大包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脱颖而出。县委农村政策研究室秘书吴庭美同志来到小岗调研后写出长达7000多字的调查报告《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调查》,以极其鲜明的态度讴歌了“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是医治小岗群众和凤阳人民贫困的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此报告现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指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大包干从此有了全国的“户口”。
(责编:陈秋南、赵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