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博士行”:胶东经济圈崛起 先打赢“人才战”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俨然成了当下城市“人才争夺战”的真实写照,而且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从城市间扩展到城市群间。11月10日,以“智汇青春之岛 博引活力未来”为主题的创业青岛—全球博士山东蓝区研修营暨第七届“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开幕。在“双循环”格局和胶东一体化战略下,今年的“博士行”活动首次邀请胶东经济圈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兄弟城市“抱团求贤”,剑指都市圈崛起的核心要素——人才。
“抢人”背后的“都市圈之战”
自2017年兴起“人才争夺战”,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组团抢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社保、公积金、人才积分等在区域内将实现互认,区域内教育、医疗等其他资源也将逐步整合。
“抢人大战”的背后,是日益激烈的“都市圈之战”。
都市圈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各地都市圈建设按下加速键。2020年伊始,各地继续加码都市圈布局: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以“1+8”的方式打造中国最大都市圈;广东省正式划清了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范围,通过共振效应带动整个珠三角协调发展。
在此背景下,山东也出台文件明确了三大经济圈: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其中,要加快胶东经济圈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市一体化发展,构建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建设国际知名的胶东都市圈,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当前,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已经延伸到方方面面,在科创、文旅交通、产业、生态环保、市场监管、智库、商协会等多个领域“遍地开花”,胶东五市正构建起一体化交流合作机制。
引才留才,山东需“抱起团来”
在都市圈蕴含的巨大势能下,高素质人口向经济更发达、收入水平更高、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都市圈集聚成为大势所趋。
山东是人口大省,具备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为人才强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同时,山东具备雄厚的经济与产业基础,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另一方面,山东也面临人才外流的压力。从地理区位来看,山东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覆盖地区的地理临近区域,由于“夹层式”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区位的临近性与交通的便利性,稍不留神就可能让人才“溜走”。压力之下,山东各城市必须“抱起团来”,共同抵御人才外流的“虹吸效应”,把优质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作为胶东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青岛正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以“都市圈”的思维和视野,提升城市能级,引领带动胶东经济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一体发展的格局。对于招才引智工作来说,青岛也同样需要发挥“龙头”作用,带动“胶东经济圈”的兄弟城市“抱团求贤”。
青岛推动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
本次创业青岛—全球博士山东蓝区研修营暨第七届“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成果颇丰,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66所国内外重点知名高校的230余名博士生代表参加。据了解,“博士行”活动对接时间将持续一个月。
今年“博士行”活动首次邀请胶东经济圈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的企事业单位参与,来自山东潍坊、滨州等地市的单位现场发布100余个博士需求。来自滨州学院的张老师是第一次参加“博士行”活动,“我们非常重视青岛市提供的这个海内外博士对接交流的平台,它极大地拓宽了引才渠道,有效解决了急需紧缺岗位引才难的问题。”
为了“抢人”,胶东经济圈各城市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今年7月,胶东五市联合成立了胶东经济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联盟,推出24项人社一体化合作事项,实现胶东五市人社业务融合贯通;依托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区域人才服务一体化发展全面起势、合作步入快车道。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汲取国内外一些成熟的经济圈、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做法,不断凝聚展现胶东五市的智慧和特色,加快推动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推动胶东半岛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创业创新的乐园。”(孙丰欣 龙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