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视频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后疫情时代的电影需要什么

2020年10月12日20: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视频
小字号

10月12日下午,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活动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主管部门领导和业界权威共话疫情影响和市场变化下的应对举措,共商团结合作之策,探讨高质量发展之路。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在西安参加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节奏。此次疫情使电影业遭受的重创,在电影120年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即便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数次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经济危机中,电影业也没有停摆,反而在人类经受磨难和痛苦的时候,用神奇的光影艺术,带给人们希望和梦想。

这次的确有所不同。疫情让全球的电影业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艰难的复工复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信心,又迫使我们思考和研讨一系列关乎电影前途命运的课题。电影人和业内专家,围绕“后疫情时代电影产业的新常态和新挑战”“受疫情之困的电影业如何绝地求生”“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之路”等话题,在不同场合发表各自的观点,共同探索电影的突围之路。

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疫情依然复杂严峻的特殊时段举行,既是展示电影艺术和成果的舞台,也是谋求电影发展之路的平台。特别是这几天的论坛,让人们感受到电影人和观众对电影的特殊情感和坚定信心,感受到未来电影发展的巨大动力。

后疫情时代,电影将何去何从?这是业界无法回避的话题。随着中国电影业的迅速回暖,越来越多的人形成这样的共识:电影需要观众,观众更需要电影;作为人们精神食粮中的“主食”,电影是千千万万观众的刚需;电影业前行的脚步不会停止,电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不会缺席,后疫情时代的光影艺术一定会更有魅力。

在经历挫折和磨难之后,电影业亟需这样的信心、这样的共识。但是,电影业要灾后重建、重整旗鼓乃至行稳致远,必须认清形势,从长计议,找到最需要的元素和底气。

后疫情时代的电影需要什么?

在我看来,首先不可或缺的就是情怀!前些年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是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投机心理,很难使电影业可持续发展。经历疫情后的电影业不可避免地要重新洗牌,在此过程中必然显现挤出效应。挤出泡沫,电影业才能消除虚热,回归理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前些年电影业的泡沫是不小的,一些热钱进入,出品方不断加大拍摄预算,其实很多钱都浪费了,并没有和市场很好地挂钩。而现在,不少电影在筹备阶段已经在预算方面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合理。这次疫情让创作者和投资者更加注重电影的工业化和科学化。那些急功近利的、拉大旗作虎皮的、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会逐渐消失。当然也会有一些企业因为种种困难和压力,不得已而退出电影业。虽然离场的未必都是不好的企业,但留下来的却很可能是更加优秀的影视企业。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专业标杆尺度都有可能因此得到提升。

资本不再像以前那样青睐电影,电影业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差钱”,因此,不可避免的是,不少电影机构和电影人必须过紧日子,甚至坐冷板凳。是动摇还是执着,是逃离还是坚守,未来要考验的,正是电影人对于电影的那份情怀。

从事艺术是需要情怀的!相比于影视业的红火和显赫,戏曲在多年前就已遭遇了门可罗雀的窘境和失落。很多戏曲院团经历了经营困难、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的阵痛,一些剧种面临着生存危机。然而一批戏曲人放弃了跳槽和高薪,咬紧牙关坚守在舞台上。不少戏曲艺术家具有非常优秀的才华和禀赋,他们为什么能够抵御各种诱惑,决不另栖高枝?因为他们心中有责任,有担当,有对戏曲的痴迷和挚爱,有“戏比天大”的信念。这些,就是戏曲人的情怀。电影人也应当有这样的情怀,有这样的坚守,有这样的担当。

后疫情时代的电影需要“硬菜”。所谓的“硬菜”或者说是“硬核”,就是过硬的优秀产品、优质内容。业内人士指出,以往在影院,我们可以凭借音响效果、视觉冲击而忽略一些内容问题,但在疫情影响下、转到线上观影,屏幕缩小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缺少了大屏幕的魅力,观众自然就会回归到内容本身。这对于电影市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回归本质,内容为王,对于电影创作而言,是一条正道。

一说到内容为王,似乎是老生常谈,似乎都无需论证。但对于各种艺术门类来说,优质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因此,坚持内容为王、呼唤精品力作似乎永不过时。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展映的、推荐的、评选的影片,不乏各国观众喜爱的佳作。像《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幸福的拉扎罗》《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白蛇缘起》等,都各有特色,各有风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影片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不同文化,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的好评,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精神食粮中的“硬菜”,具有优质内容的“硬核”。

基于这样的认知,遵循电影创作的规律,可以肯定地说,后疫情时代的电影要突出重围、走出困境,实现“绝地求生”,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笃信内容为王,坚持苦练内功,生产优质产品,打造精品力作,用口味地道的“硬菜”回报观众、征服观众、赢得观众。

后疫情时代的电影还迫切需要“破圈”。疫情期间,在线视频成为很多人观影的重要方式。疫情虽然冲击了全球电影产业,但也带来了“互联网+电影”“直播带货+电影宣发”“线上观影”等新型电影模式;电影出品方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尝试对“线上+线下”的分线发行,根据电影类型,满足不同人群的观影需求,是大势所趋。这种新举措、新现象,为后疫情时代的电影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电影行业应当而且必须主动地拥抱互联网,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传播格局中,实现跨界和“破圈”,为未来电影产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和战略机遇。

对中国电影观众的调查显示,近年来走进电影院观看影片的观众,大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人。而这些人恰恰也是新媒体的铁杆用户,线上观看影片也是他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即便是他们天天玩手机,天天看短视频,但是他们不会疏离和放弃电影,只不过是变换了观影的空间、平台和模式。现在就可以断定的是:后疫情时代,电影赢得观众,不仅仅是在影院和大银幕上,还要紧紧依靠流媒体和小屏幕;电影随时随地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电影与观众的距离大幅缩短,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最后,我想引用宁浩导演一段话:无论环境怎样改变,我始终相信:只要人类还存在,故事就会存在,而电影作为讲故事的最好方式,只要人们需要故事,电影就会继续存在下去。

(责编:陈秋南、赵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