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

當古長城遇上新絲路,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2021年09月12日23: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小字號

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辦的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將於9月15日至17日在河北廊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和秦皇島兩地共同舉辦。首屆以“文化藝術交融·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將通過精彩的藝術交流活動,傳播、傳承“一帶一路”與萬裡長城共同承載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和精神財富。當古長城遇上新絲路,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上下千年,縱橫萬裡

西周末年烽火台上點燃的狼煙已為我們揭示了長城修筑的序幕﹔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萬裡長城自此綿延展開﹔鞏固邊防、抵御騷擾,直至明代,長城的蜿蜒也未曾中斷······無論是秦長城“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余裡”,還是明長城“峻垣深壕,烽堠相接”,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長城用它那超越2.1萬千米的總長度,印証著它那持續兩千多年的歷史厚度。歷時千余年,橫跨十數地,中國人民用一磚一瓦構筑了長城萬裡,長城萬裡也在一曲一直間塑造了中國人民堅韌不屈的品格。

西漢漢武帝年間,張騫出使西域,司馬遷在《史記》中以“鑿空”二字概括出的使命的艱辛,揭開了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乃至西歐在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篇章﹔21世紀初,貿易和投資在古絲綢之路上再度活躍,“一帶一路”的倡議,翻開了這條古老通道的新的一頁······無論是東起長安、西至羅馬的古絲路,還是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歐洲經濟圈的新絲路,從“絲綢”到“科技”,從大陸到海洋,一塊沃土為東西方帶來了“綾羅綢緞”和“文化瑰寶”,東西方也為這塊沃土提供了“肥料”和“養分”。

同跨千年,同游萬裡,長城與絲路接續著中國的歷史與未來,關系密不可分。而有趣的是,“絲綢之路”這一名稱的由來,卻不如長城來得“悠久”。

“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裡,以備楚。”

而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但為何在河西走廊上沒有“絲門”而有“玉門”?早在文獻記述絲綢之路前2000年,這條線路早已開通,但不是為出口絲綢,而是為進口和田玉。玉石之路從4000年前開啟,絲綢之路興起后持續繁榮,直到明清,在這條道路上運送的第一貨物仍是玉石。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得到運用。

中國建造,世界遺產

作為中華民族創造歷史所蘊含的大智大勇的代表,長城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我國第一批成功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交流往來所蘊含的開放精神的代表,絲綢之路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於2014年在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下,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作為對中國乃至全人類具有公認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寶貴財富,無論是長城之於古代軍事、絲路之於古代經濟,還是他們共同對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地區發展等,都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象征意義。

一路一牆,交匯相成

胡蘿卜、胡椒、胡豆······絲綢之路的繁榮促進了物流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頻繁,更多的特產從西域往中原走,從中原向西域去。胡族、胡人······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萬裡長城的修建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開一閉,一路一牆,絲綢之路的延伸是為了敞開胸懷,萬裡長城的橫亙是為了圖存自保,二者似乎天然不相容。實則不然,無論是歷史、現在還是未來,二者本身及其背后蘊含的精神早已深深地交匯了。

幾千年來,中外友好使團頻繁往來於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絲綢之路。而為了確保西域交通的暢通,西漢政府先后設立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和玉門、陽關兩關,並在四郡北側修筑了兩條長城,東起黃河西岸,橫貫河西走廊北境全線,烽燧向西還延伸到今天的羅布泊地區。從此,河西漢長城佇立在大漠、綠洲間,守望著絲綢之路,並以自己的關塞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服務區”。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嘉峪關,則既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也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

由於絲綢之路,長城不再單純起著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擔負起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為商貿、文化交流保駕護航的重任。長城與絲綢之路互為表裡、相得益彰,共同鋪就了亞歐大陸的和平之路。

長城文化與絲路精神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偉壯觀的文物之一,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作為人文社會的交往平台,絲綢之路不再僅僅是商業通道,更重要的是其體現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壯美的文化遺產有其豐富的象征意義,長城和絲路充分証實了這一點。

如今,長城已不再發揮其軍事作用,各國貿易也更加輕鬆、便利,但長城文化和絲路精神不應擯棄,更需傳承。於內,弘揚長城文化,展現長城作為中華民族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重要象征的價值作用,才能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於外,秉承絲路精神,才能增進國外民眾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感,促進世界文明繁榮發展,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或蜿蜒盤旋,或一路西去,長城文化與絲路精神將在即將啟幕的藝術節上有著最新最好的詮釋。

(責編:陳秋南、趙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