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

隴中黃土地上藜麥香 “長征精神”指引紅色熱土展新顏

2021年05月20日10: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小字號

春日的隴中大地,層層梯田綴滿嫩綠新芽,巨大的白色風車矗立在田間山頭。

山路十八彎,翻過層層山巒,就到了因長征路上的“榜羅鎮會議”,而出名的甘肅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羅鎮,召開了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政治局常委會議。

會議確定了黨中央和紅軍長征落腳陝北,以陝甘蘇區領導全國革命的重大決策,中國革命翻開了歷史新篇章。

在榜羅鎮會議紀念館,氣勢磅礡豪邁的《七律·長征》,如大河奔騰 一瀉千裡 久久回蕩。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七律·長征》是在榜羅鎮會議,為紅軍長征找到“家”之后,毛澤東同志首次在通渭縣文廟街小學,以口頭朗誦的方式公之於世。它熱情贊揚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歌頌了紅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在榜羅鎮會議紀念館外南側的打麥場上,一棵見証了紅軍長征的核桃樹樹冠蔥蔥。如今已經90多歲的村民李丙申拄著拐杖坐在樹下,回憶當年見到紅軍時的場景。

“他們衣服都不統一,特別破爛。紅軍不在老百姓家裡面睡覺,是到外面的街上去睡覺。紅軍對人民好,是最好的軍隊。因為他們咱們現在的生活幸福了,吃飯都有肉菜了。”

長征路上的紅軍雖遠去,可“不怕苦不怕難,一心為人民”的精神,卻留在了這個小鎮。當前通渭縣正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榜羅鎮先鋒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隊隊長汪振洋說,這是“新的長征路”需要“長征精神”來引領。

“近兩年,針對村上的產業發展不足,群眾收入相對單一的這種情況,我們邀請了農業專家根據當地的氣候海拔和土壤條件,引導群眾種植適宜在高寒地區生長的藜麥,作為特色的增收產業。”

一開始群眾對於藜麥陌生又排斥,汪振洋就挨家挨戶地做工作,並承諾在年底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進行收購。有時候他忙到刷牙洗臉都顧不上,好在以心換心的真誠對待,讓村民覺得這個從城裡來的干部,不是溜一圈來鍍金的,而是真切地想幫大家脫貧致富。

“以前的話我也是很講究,天天洗臉刷牙,后來到這個村上之后,經常可能兩三天我就不洗臉。第二天的話就到村上去,跟農戶去交流,我們有什麼幫扶項目,或者是誰家的水不行了,房子不行了。這個工作比你天天收拾得精精干干的,讓人更有收獲感、成就感。”

在村書記和幾位農民黨員的率先帶動之下,80多戶農戶都動了起來。先鋒村的藜麥種植保持在300畝左右,最多的農戶當年就賺了3萬多,村民郭建軍也嘗到了甜頭。如今家裡經濟條件好了,他把兩個孩子都送去蘭州念書,自己還主動學起了藜麥脫殼機的操作使用,帶領村民機械務農。

“廠家來專門培訓,看廠家怎麼干,手把手地教你。種藜麥后家裡面收入明顯地提高了,我們以前肚子吃不飽,現在過上了小康生活,感到非常高興。”

當年紅軍走過的崎嶇山路,如今都成了嶄新的硬化村道,不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幫扶建設的農產品的加工車間,購置了加工和包裝的設備,還接到了華東地區打來的採購電話,農產品能發往全國各地了。

駐村兩年的汪振洋說,“鄉村振興”就是“新的長征” 。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真心跟村民交流,要沉到下面去跟人家做工作。我們為能夠在這樣的一片紅色的熱土上奮戰而感到驕傲和自豪。要一茬一茬接著干,不斷地以這種長征的精神,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去推進我們的鄉村振興工作。”(來源:上海新聞廣播)

(責編:陳秋南、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