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

胸懷千秋偉業 恰是百年芳華︱從企業老總到村官,他帶家鄉父老“二次創業”

2021年04月30日15: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小字號

楊健(左)走訪村裡的養雞大戶。 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40歲以前,楊健是成功的“商人”,他白手起家,從下礦井、跑貨車干起,最終成為投資數千萬元的遵義市鐵合金冶煉公司老總﹔40歲以后,他回到故鄉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龍江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為家鄉父老開啟第二次創業。

2010年至今的十余年裡,楊健運用自己的“商業嗅覺”,抓住一個又一個發展機會,帶領村民將龍江村從“一窮二白”的貧困村,變成了擁有6100萬元集體資產的致富典型。而龍江村的不少農民也成為了“股民”,可以參與投資、分紅。

“本來計劃就干三年,沒想到一直干到了現在。”4月26日,楊健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回望這些年來的經歷,其最引以為傲的是,從村民那裡得到了“被肯定的幸福感”,“我沒有對老百姓撒過一句謊,許下的承諾都兌現了”。

龍江村引進的水產交易市場,附近建有配套的水產養殖基地。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三顧茅廬”請來的村官

1988年,年僅18歲的楊健高中畢業,離開家鄉龍江村。他從下礦井、跑貨車干起,最后走上了“創業路”。因為吃得了苦,腦子活絡,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僅在遵義等省內城市,在內蒙古、河北等外省也留下了做生意的足跡。1996年,楊健創辦了鐵合金冶煉公司,幾年后資產達8000多萬元。

2010年,因響應國家“關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號召,楊健關閉了冶煉公司。他隨之“閑了下來”,准備休息一段時間,再轉投其他行業。就在這時,龍江村的老支書楊廷貴及曾任深溪鎮黨委書記的李安華“盯”上了他。

彼時,龍江村正受“貧窮”困擾。一句十多年前的順口溜道出了當時的窘境:“趕場上街路難走,談起出門就上頭,長安汽車滿身抖,灰塵跟著車子走。”龍江村委會副主任劉昌文告訴澎湃新聞,那時村裡都是未經硬化的石子路、泥巴路,遇上下雨、車多,路就稀巴爛了。村民吃水也難,要麼看天喝水,要麼往返十幾裡挑水。“老百姓經濟狀況普遍較差,人均年收入那時才4000多元,主要靠外出務工、在家種地。”劉昌文稱,村委會也沒有像樣的辦公室,“租在村民自建樓裡。”

“龍江村多年來沒有大的發展,大家分析來分析去,覺得原因在於少了一個帶頭人。”李安華告訴澎湃新聞,龍江村當時有黨員92名,但“都沒怎麼出過門,不懂經濟發展,挑不起‘領頭羊’這個重擔”。最后,已在生意場上闖出一番名堂的楊健進入李安華的視線。“他是龍江村人,又是黨員,對這裡有感情,而且他有商業頭腦,算最佳人選。”李安華說。

趁著2010年春節,楊健人在老家,李安華和楊廷貴“登門拜訪”,邀其回村任職。“我也想為家鄉出力,可從沒想過當村干部。”楊健稱,那時覺得“還有自己的產業要管”,因此當場回絕了。

盡管被拒絕了,但李安華和楊廷貴仍沒放棄。“都說‘三顧茅廬’,我們是‘顧’了很多次。”李安華說,兩人一找到機會,就給楊健“吹風”。久而久之,楊健也心動了,最終決定回村試試。

“他們的勸說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楊健稱,真正令他下定決心的,還是家鄉的落后面貌,觸動了他。“我去了很多地方,眼看著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龍江村還是一成不變。”2009年春節回家探親時,楊健曾路過一戶人家,見有老人躺在四面漏雨的破屋裡,他拿出1000元塞進老人手中,一言不發地離開了。這件事在他腦中揮之不去。

“如果我們對外界講,他在我們勸說之初,就毫不猶豫地放棄事業回來當個村官,這不是實事求是。”李安華認為,楊健經過“思想斗爭”,再下定決心回村,更顯鄭重。

楊健即將回龍江村任職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村庄。“找一個管理企業的人來管理鄉村,應該是一件好事。”劉昌文說,彼時他和其他村干部一樣,對可能到來的楊健抱有期待,“我在村裡做了十多年,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所謂農村經濟發展,不是大家將地種好了就行,而是需要一個有經濟頭腦、從事過企業管理的人,帶著不一樣的‘思路’來改變村庄面貌。”

龍江村趁引進遵義市駕考中心項目之際,發動村民入股,配套建設了“龍江酒店”。 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曾因不被理解撂過挑子,后承諾“不當逃兵”

2010年6月,楊健正式到龍江村任職,當年十月,經選舉成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對於楊健的到來,村裡有“質疑的聲音”。劉昌文稱,一些老百姓認為,“讓管企業的人來做村干部,是外面的錢賺夠了,又來農村找錢,這會把村庄掏空。”這在楊健預料之中。“村裡沒有錢,無法解決村民反映的各種問題,因此大家對村干部普遍不信任。”楊健說。

上任后,楊健花了兩個月時間摸清村情,然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理順工作關系,整頓干部工作作風,特別實行組長和村支部書記月薪制和矛盾調解獎勵制,把矛盾糾紛調解和綜治維穩等日常服務管理工作下沉到組。

“我來了后首先就抓組織和人才隊伍建設。”楊健認為,一個村庄就像一家工廠,而沒有工程師、技術員,工廠是無法運行的。“組長和村干部要有正義感,具備相當的文化水平,愛崗敬業,不回避問題。”楊健說。

隨后,楊健從上級爭取到了砂石、水泥等原材料支持,領著全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投工投勞,實施修路、通水工程。“修路實在是太苦了。”劉昌文告訴澎湃新聞,楊健擔心水泥丟失、新路被人碾壞,帶著他睡在車裡“值班”,半夜兩人被凍得直抖。

但在修路過程中,仍有材料丟失、路面受損的情況出現。同時,因施工佔了地,個別村民覺得吃了虧,便放出流言,說楊健“是唱唱戲罷了”。這讓楊健難以接受。“我來修路,給村裡做好事,你還要偷我的原材料,說些閑話。”楊健告訴澎湃新聞,“那時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年輕氣盛性子耿直,覺得沒被理解,因此‘憤而離職’。”

李安華說,那是在2012年,他收到楊健的辭職信后,頗感意外。不久,龍江村數百名村民、干部找到鎮上,請他留住楊健。“就這麼灰溜溜地走了,村裡人咋看你!”在給楊健的電話裡,李安華急了。老支書楊廷貴也勸他,“受點苦和委屈,這不算什麼,不該撂挑子。”

經過一段時間冷靜思考,楊健也想明白了,“不能當逃兵,一定要兌現改變龍江村貧困面貌的承諾。”他到鎮上取回了辭職報告,重新回到村裡。這一次,他把自己企業的相關賬目全部結清,“再也不是什麼企業家了,而是個純粹的村干部,開始二次創業。”

很快,龍江村方圓15平方公裡的11個村民組,均通上了水泥硬化路,一舉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題。幾個月后,自來水也流進了村民家中。楊健稱,自己最初決定回村任職時,原本隻計劃了三年,“用自己的社會資源,改變龍江村落后的基礎設施現狀,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企業。”但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在龍江村一呆就是十余年,直到現在。

龍江村新貌。澎湃新聞記者 何利權 圖

村集體經濟從“一窮二白”到“多點開花”

在龍江村的干部、村民眼裡,修路、通水僅是楊健在“小試牛刀”。劉昌文告訴澎湃新聞,楊健成為龍江村“領頭人”后,其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培養出來的“商業嗅覺、毒辣眼光”,讓龍江村在此后十余年的發展中一次又一次搶得先機。

2011年,新建的杭瑞高速過境龍江村,楊健立馬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將村裡的泥瓦工組織起來,成立了建筑工程隊,爭取到了公路建設的基礎項目。這為村集體創收82萬元,龍江村“淘”到了“第一桶金”。

2015年,遵義市駕駛人考試中心在全市范圍內選址,要求50天內完成500畝征地拆遷任務。由於採取的是先拆遷后補償的方式,選址好久沒有落實。楊健得知后,主動攬下了這個項目。為了打消村民疑慮,楊健向村民承諾,倘若拿不到拆遷款,就由他來掏。一個月內,征地拆遷任務完成,拆遷款也如期發放。

駕考中心項目落地后,楊健又想到前來考試的人是潛在消費者,於是又著手建酒店、駕校等配套設施。他提出採取“村集體投資控股、村民入股、企業參股”的方式籌集資金,帶領村“兩委”干部率先入股,吸引200多戶村民簽訂酒店投資協議。就這樣,“龍江酒店”與駕考中心一道拔地而起。

龍江酒店距離市區十多公裡,前方即是穿龍江村而過的遵義大道。4月26日,酒店副總經理彭文靜在現場告訴澎湃新聞,這裡曾是荒地,現在已是龍江村的一處地標建筑。酒店緊鄰駕考中心,2017年投入使用,集住宿、培訓、餐飲等功能一體,“入住率一直很高”,年利潤達兩百多萬元。

“酒店雇用了40多名本地人,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就業。”彭文靜說,自己也入股了10萬元,在酒店工作是“給自己打工”。酒店前方兩棟臨街建筑也是村集體所有,不少村民還租了鋪面開店做生意。

距離龍江酒店不遠,則新建有水產批發市場,其引進過程也頗能說明楊健的“商業嗅覺”。2019年,楊健偶然從報紙上得知,因噪聲污染、違法取水等問題,位於城區的水產批發市場面臨整頓。他進一步了解到,該市場或會搬遷。考慮到龍江村有杭瑞高速和遵義大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且當地水資源豐富,村委會決定爭取水產批發市場遷建到龍江村。

楊健很快聯系到市場方進行“談判”,承諾給予對方地租優惠,並在協議期內免除水費。這也得到了紅花崗區政府支持,雙方最終達成了15年協議。

村民籌資入股、平場、搭建廠房,從構思到落地,僅用了兩個月,水產市場就搬到了龍江村。如今,水產批發市場早已投入運營,入駐商家達50多戶。此外,龍江村依托於此發展水產養殖業,並建有“魚庄”吸引食客,這裡成為村集體經濟的又一張“名片”。

2020年年初,結合龍江窖酒的品牌效應,龍江村與仁懷一家企業合作建成龍江酒業公司。酒店、駕校、水產、窖酒、農業生態公司等項目一起,共同組成了龍江村集體經濟的五大支柱。同年,龍江村整合村集體經濟,成立貴州省龍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楊健再一次成為了“董事長”,只是這一次他代表的是龍江村近八千名村民。

楊健告訴澎湃新聞,目前龍江村集體經濟資產達610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2.3萬元,相比十年前,早已翻了幾番。龍江村的未來還遠不止於此。在楊健的辦公室牆壁上,挂著“龍江村項目發展進度表”,可以看到,物流園、汽車產業園等項目也在推進之中。

“在村裡工作十年,沒對老百姓說過一句謊”

龍江村曾經落后的村容村貌如今早已不見。水泥路實現“組組通”后,路燈也隨之延伸,寬帶網絡實現了“全覆蓋”。村委會搬進了新辦公樓,村裡也建起了文化廣場。村集體為60周歲老人買醫保,為70周歲老人發放養老補助,對二本以上大學生進行一次性獎勵。大多數村民不必再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創業。

看到這些改變,李安華覺得很欣慰,認為自己當初“沒有看錯人”。“這個領頭羊,做得稱職。”李安華說,楊健全心投入村委工作,他自己的企業“早就垮了”,但屬於村民的“企業”成長起來了。

楊健告訴澎湃新聞,龍江村發展迅速,“還是得益於上級黨委、政府,以及所有村民的支持。”十多年的“村官”經歷,令楊健獲得了“被老百姓肯定的幸福感”。“老百姓對我們村干部的滿意度,基本都是90%以上。”楊健說,自己創業賺錢所帶來的個人價值認同,無法同帶領村民致富這件事相比。

回望過去十余年的經歷,楊健最為自豪的是,“工作上沒有欺騙過老百姓”。“一句話都沒欺騙過,所有對老百姓的承諾全部兌現。”楊健說,要取得群眾信任,答應的事情就要兌現,“這是黨員干部的公信力”。(來源:澎湃新聞)

(責編:陳秋南、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