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

【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黑土地上“老字號”國企煥發新活力

2021年04月11日17:55 | 來源:光明網
小字號

3月30日清晨,春日的暖陽照在中國一重集團前坪柏油路上,散發出金色的耀眼光芒。“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劉伯鳴整了整藍色衣領,順著前坪大門走進一重水壓機鍛造廠車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寒來暑往,從事鍛造工30年來,劉伯鳴獨創40種鍛造方法,開發31項鍛造技術,攻克90余項重大產品鍛造工藝難關,填補了40項國內行業空白。

中國一重集團所在的黑龍江省,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70多年來為國民經濟建設貢獻眾多“大國重器”。歷經跌宕起伏、涅槃重生,最終實現轉型升級、扭虧為盈。劉伯鳴等一線職工以及中國一重集團,飽經歲月滄桑與市場歷練,見証著“黑土地”上國企的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新氣象。

中國一重集團等老字號國企貢獻眾多“大國重器”

深化改革,“老國企”再發新芽

在黑龍江當地,諸多“老字號”國企造就的無數個“中國第一”,挺起了中國的工業脊梁。然而,一些國企由於體制機制僵化、設備老化、負擔沉重、市場拓展滯后,導致資產負債率高,生存陷入危機。中國一重集團也不例外。“十三五”期間,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國一重經歷了起起伏伏,特別是在2014年開始,連續三年虧損。

轉機發生在2016年。中國一重在這一年開始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了一年扭虧、兩年翻番、三年跨越的成績,“十三五”圓滿收官。

“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一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歸納為七大機制:建立“新思想引領”長效機制,始終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干部職工頭腦、指導改革創新發展實踐、推動生產經營工作﹔建立“4451”科技創新動力機制,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各項任務首位,強化四級(集團、子企業、子公司、制造廠)聯動創新,協同優化配置各類創新資源﹔以及“兩個合同”退出機制、“五個通道”晉升機制、“五個傾斜”激勵機制、“三個需求”共享機制及“三不一加強”從嚴機制等改革經驗。

“我們將發展成果共享,把企業和職工建成事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精神格局,形成全員創新的氛圍。”劉明忠說。

5年有多長,是1700多個“5+2”、“白+黑”的日夜努力﹔5年有多短,是在奮斗歷程的1/13,也是在歷史長河裡的小小標記。也就是這5年,中國一重延續了“共和國長子”的初心、使命和榮光,從一個起點邁向了另一個起點。

不止中國一重,去年整個黑龍江省的地方國有企業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改革發展等方面,都超額完成了年度改革發展任務。“截至2020年底,黑龍江省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63萬億元,同比增長6.7%﹔實現營業收入1412億元,同比增長12.22%。”在日前舉行的“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網絡主題活動分會場啟動儀式上,黑龍江省國資委有關負責人這樣說。一連串令人鼓舞的數據,生動地反映了國企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可喜成果。

齊車集團廠房情景

創新發展,“從0到1”再“從1到N”

“0到1”的突破是從無到有,在未知中填補空白印記﹔“1到N”,則是在一定基礎上,追求量的增長。“十三五”期間,同樣位於齊齊哈爾的齊車集團堅持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源動力,不斷實施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持續引領中國鐵路貨車行業發展。

“五年來,公司完成了國家重載快捷鐵路貨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任務,並通過科技部驗收,公司躍升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齊車集團總工程師邵文東介紹。

齊車集團核心主業為鐵路貨車造修,新造產能為3.3萬輛/年、修理3.4萬輛/年﹔改組后擁有1家國家工程中心,兩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國家認可試驗室與計量理化檢測中心﹔擁有9大系列400多個鐵路貨車產品種類,先后榮獲了27項國家級科技成果。

“公司持續推動組織機構變革、流程再造、機制營建等內生性改革,完成廠辦大集體、物業移交等政策性改革。”邵文東說,2016年公司職能部門從27個減少至16個,生產單位從9個減少至6個,實現了橫向職能集中業務集成、縱向授權賦能重心下移,使組織運行效率明顯提升,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持續增強。

在中國一重集團廠房的機器與鋼梁之間,“以一為重,永爭第一”的標語牌格外顯眼。同樣在“十三五”期間,中國一重先后攻克了26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37項重大科技成果,示范快堆項目克服重重困難捷報頻傳,有效解決了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談起中國一重近年來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劉明忠自豪地說:“這有力地彰顯了‘硬核’擔當”。

近年來,中國一重圍繞打造“第一重地”,堅持改革創新、自主創新,大力開展全員創新、全方位創新。除了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等高端人才及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開展協同創新外,堅持對科研人員實施正向激勵,開展基層創新,建立首席技術專家、技能大師定期選拔及動態管理機制,廣泛開展群眾性生產攻關競賽,不斷凝聚企業創新合力。

中國一重重點打造“第一重地”

念好“人才經”,為高質量發展添后勁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劉明忠提出了“推進技術技能融合 完善基層創新體系”的建議。他認為,調動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於科技創新工作能起到極大促進作用。“但在更好發揮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力量作用方面,還存在以下困難和隱憂——‘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重裝備、輕技工’。而且,這樣的‘三重三輕’現象仍然比較普遍。” 劉明忠說。

科技創新不僅需要大批技術專家,也需要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和能工巧匠。結合企業工作實際,劉明忠認為,要進一步促進技術人才與技能人才融合發展,需要重點建平台、抓載體。“特別是實行重點項目攻關的‘揭榜挂帥’,誰能干就讓誰干,可以有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大國工匠”劉伯鳴就是這樣的“帥”。“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要看能回報給企業、社會和國家什麼,能為建設制造強國做多大貢獻。”劉伯鳴說。

2014年,劉伯鳴勞模創新工作室建立,成為中國一重47個勞模創新工作室中唯一從事鍛造工序的團隊,“啃下”三代核電錐形筒體、水室封頭、715噸整鍛低壓轉子等超大核電鍛件難題,為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並替代進口,提升我國超大鍛件制造核心競爭力作出貢獻﹔還通過近百場“勞模工匠講堂”“創新聯盟互學互促”等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將課堂搬到壓機旁、爐台邊、機床上,受益一重職工達2000余人次。

“我們在集團、子企業、子公司、制造商這4個層次聯動創新,發揮大國人才、大國工匠、首席技術專家、首席技能大師等4類人才作用,形成黨員、勞模、青年、高級技能人才和黨外人員等5類人才參與的全員、全方位創新。”劉明忠說。

另外,中國一重還建立了“兩個合同”退出機制、“五個通道”晉升機制。“不能把一個企業交給無法創造效益的管理者,管理干部還要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以競爭機制促使人才流動如‘活水’。”劉明忠說。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一重的“兩個合同”經驗,也已被該黑龍江省國資委在全省范圍內借鑒推廣,先進人才機制為更多“老國企”增添新動力。

(責編:陳秋南、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