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

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進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讀懂深圳,就理解了今日之中國

2021年04月02日19:04 | 來源:海外網
小字號

深圳市民中心外景(王法治/攝)

在深圳的每一天,人們都被一種澎湃的力量感動著。

有人說,這是改革的魄力。在這裡,務實進取早已寫在發展的基因裡。從“租界論”的擔憂,到“姓資姓社”的爭論,再到“特區還有沒有必要辦下去”的困惑,深圳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一次次沖破思想藩籬,闖出一番新天地。

有人說,這是創新的活力。在這裡,所有夢想都能拔節生長。從“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到“三天一制度”的深圳新效率,積攢了四十余年的理念、成果、經驗為深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更多底氣。

還有人說,這是包容的魅力。在這裡,你能聽到摻雜各地口音的普通話。曾經,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讓五湖四海的“外來妹”成為建設者。如今,綜合性現代化的互聯互通網絡輻射大灣區、面向全世界,喜迎八方來客。

一部深圳建設史,就是半部新中國發展史。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展現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進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記者團於3月30日至31日走進深圳的社區、企業、黨群服務中心、創新創業工場實地探訪,感受改革開放“排頭兵”在新時代的新氣象。

這個“漁村”敢破敢立

“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在深圳博物館“改革開放史”展廳,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的這一經典論斷被制作成醒目的標語,讓來往的參觀者駐足凝望。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裡,深圳太年輕,甚至連個毛頭小子都算不上。然而,正是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兒,這個南海之濱的邊陲小鎮一步步破除阻礙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障礙——率先打破“大鍋飯”、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敲響新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四十年來,深圳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

在眾多“全國第一”中,漁民村的故事無疑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位於深圳羅湖區的漁民村,與香港一河之隔。上世紀80年代初,這個小漁村在政策支持下搞運輸、開酒樓、辦工廠,一躍成為“全國首個萬元戶村”,成為改革開放早期的生動樣本。

滄海桑田,世事易變。曾經因邊防需要而矗立的鐵絲網被改建成一條長達350米的文化長廊,上面20幅銅鑄浮雕清晰記錄著漁民村從無到有、從貧到富、從亂到治的滄桑巨變。站在長廊旁,深圳市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興炎道出了漁民村發展的秘訣——“村民始終有改變命運的沖動。”

上世紀90年代,深圳經濟快速發展,外來人口不斷增多。為了增加房租收入,村民紛紛加蓋房屋,統一的小洋樓也變成了“握手樓”。由於缺乏有效管理,漁民村搶建成風,甚至一度成為“城中村”“臟亂差”的代名詞。

為了扭轉不斷惡化的局面,在羅湖區委區政府牽頭下,漁民村的村民開啟了“土地二次革命”。村裡專門成立舊村改造領導小組,自籌資金9000多萬元,成立深圳市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創造了“村股份公司自己組織改造、村民自籌資金”的獨特改造模式。

漁民村文化廣場(王法治/攝)

如今的漁民村還保留著朴素的名字,但放眼望去,已然是一個現代花園式小區。綠樹掩映中,11棟12層高的住宅樓和1棟20層的綜合樓圍繞著漁民村文化廣場拔地而起。在漁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娛樂、養老托幼、健康服務一應俱全,居民可以享受區、街、社區三級431項政務服務“一站通辦”。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各自富裕也不是社會主義。在漁民村村史館,黃興炎回憶起八年前當面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漁民村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工作的相關情況時記憶猶新。“總書記充分肯定了漁民村的探索和實踐,明確提出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這個“工場”孵化夢想

南頭半島,虎崖山下,是“深圳夢”開始的地方。在深圳博物館“改革開放史”展廳,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定格了1979年蛇口工業區那聲石破天驚的開山炮。

由此而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成為深圳勇敢逐夢的真實寫照。近年來,科技革命風起雲涌,產業革命日新月異,發展的競技場從比拼速度與規模向提升效率與質量加速轉移。2015年4月27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正式挂牌成立,吹響了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角。

前海,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自2010年8月26日獲國務院正式批復成立以來,前海在以增長約45倍的企業增加值和每平方公裡152.6億元的經濟密度,位居全國同類新興區域之首。在粵海街道的深圳灣創業廣場,數萬青年在此創業,企業年總產值超2500億元。置身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海邊棧道與港口碼頭交錯,跨國企業林立、青年創客集聚,繁華忙碌而又自然愜意。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王法治/攝)

“如果你第一次創業,最建議來深圳!”短視頻智能創作營銷公司來畫的創始人魏博是較早選擇前海圓夢的創業者之一。2015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他辭去了北京穩定的工作來到前海,憑著在大學期間積累的創業經驗,拿到了當地政府補貼的“真金白銀”。五年半的時間,來畫也從十幾個人的創業團隊發展成300多人的公司。在他看來,寬鬆的創業環境和優惠的政策條件正是前海的吸引力所在,“很少有地方具備深圳這樣的魄力。”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這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評選出的深圳“十大觀念”之一。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展示大廳,兩側巨幅展板上介紹著材料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多領域的獲獎創新創業項目。

從可取代塑料的無毒環保新材料聚乳酸的產業化應用,到組學數據驅動的腸道益生菌個性化定制,從基於智能電纜測控系統的配電網電纜風險決策管理技術,到可植入式生物人工器官,這些項目融資進展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的是,每一種創新都得到了鼓勵和寬容。

夢想要發芽,離不開陽光、雨露和土壤。不久前,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打造一批集聚電子信息產業高端研發和制造企業的支撐型產業園區”“加強政府部門對智慧化、數字化技術的首購首用”......在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上,一系列“扶上馬,送一程”的舉措也讓華為、富士康、騰訊等一大批在產業數字化浪潮中耕耘多年的“老兵”十分暖心。

在深圳工業展覽館,一家為合成纖維企業提供智能檢測設備的企業項目負責人表示,“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模式讓企業技術革新的速度更快、動力更強。

這個“小鎮”自信開放

三十年前,一部反映深圳外來打工者悲歡離合的電視劇《外來妹》風靡大江南北。在深圳博物館“改革開放史”展廳也有一尊名為“打工者”塑像,展現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建設者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風貌。

從八十年代的轉業基建工程兵,到九十年代的外來打工者﹔從第一代移民到二十一世紀的海歸和高科技人才,在“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吸引下,五湖四海的人們來到這個邊陲小鎮。如今,在這座人口超千萬的國際大都市中,90%以上的深圳人都是移民。在交融互鑒中,人們各展所長、各得其所,共同為城市的輝煌注入正能量。

2021年新年伊始,一則“深圳官宣全球招人,快加入深圳腳步”的視頻燃爆全網。時長5分多鐘的宣傳片採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現風格,展現了各路精英熱血奮進的“腳步”,回應了疫情沖擊、深圳房價等現實痛點,描繪了代表騰訊的南極“企鵝”和代表華強方特(深圳)的“北極熊”同在北緯22°的陽光下“茁壯成長”的景象。

一流的吸引力,離不開一流的環境。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索爾海姆曾說,“深圳的發展之路是現代最了不起的故事之一,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發展得如此之快。而且它的發展是高質量發展,騰訊或華為的總部在這裡。”長期以來,深圳發揮跨境接壤的獨特優勢,不斷完善“硬聯通”+“軟服務”的組合拳,始終走在開放的前列。

建設中的港深科技合作區

位於深圳市福田區南部與香港接壤處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深圳跨境合作的生動案例之一。1997年,為根治深圳河淤塞泛濫問題,深圳香港兩地政府通力合作,將深圳河截彎取直,在香港一側“造”出一片87公頃區域。2017年1月,深港兩地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明確雙方在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同時,在深方的皇崗口岸區域及福田保稅區,規劃建設“深方科創園區”,並共同構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至此,“一區兩制”的科技合作構想初步成型。

如今,位於福田保稅區一側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經“開門迎客”。其中,與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已培育23家團隊,其中港澳背景團隊21家,比例達91%,包含人工智能、物聯網、醫療科技、新材料等領域。一位研發高速高清三維機器視覺系統港籍創業者表示,優惠政策的加持加速了高端人才的集聚。“深圳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相對更容易找到。”

英國《經濟學人》曾評價,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范莫過於“深圳奇跡”。1978年出生的鐘俊生是土生土長的深圳人,這些年喜歡闖蕩的他走過許多地方,他告訴我,看著深圳,你就看到了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王法治)

(責編:陳秋南、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