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

王偉烈士墓前的這封信來自他“跨越20年的戰友”!

2021年04月02日1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小字號

章原在王偉烈士墓前悼念 (受訪者供圖)

一封手寫的信、一張照片,這兩天全網刷屏。這封信靜靜地躺在2001年4月1日犧牲的“海空衛士”王偉烈士的墓前,信的署名是——“您跨越二十年的戰友”,照片上則是一位穿著白色海軍常服的年輕人行軍禮的背影。

這封信是誰寫的?行軍禮的年輕人又是誰?

昨天,這個全網在找的答案終於水落石出:寫信人是上海交通大學環境學院的本科生章原。這位因為“海空衛士”王偉的事跡而選擇應征入伍的年輕人,去年剛結束兩年多的軍旅生活,如今重回上海交大繼續自己的大學生活。

昨天傍晚,當記者連線章原時,他說了這段話:“王偉的英雄事跡引領著我選擇了在大學期間入伍,而我所服務的單位曾經保障過王偉烈士所在單位的飛行。清明節即將到來,緬懷英烈,我想對他說,中華民族從來不缺脊梁,過去未曾缺過,現在不缺,未來也絕不會缺。我想告訴他和千千萬萬為了我們的今天而犧牲的英烈們,我和我的同學們都會扛起責任,做民族的脊梁,守護美好的祖國。”

因為英雄感召,連續兩年應征最終入伍

章原的信是3月28日一早寫好的。上個周末早晨七點半,他就來到了位於杭州的王偉烈士墓前。他說:“從某種程度來說,王偉烈士是我軍旅生活的‘領路人’。我想,他為了我們而犧牲,我應該讓他看看我們現在的發展,看看我們年輕人的精氣神,讓他開心、欣慰。所以,就有了這封信。”

出生在陝西的章原從小就向往軍旅生活,他常常纏著曾在武警部隊服役8年的父親講述在部隊的故事,教他唱軍歌。

“從小到大,《士兵突擊》我看了不下五遍,高中時接觸了名為《那年那兔那些事》的愛國主義動畫,更是深受感動。”章原告訴記者,上大學后,他了解到了王偉烈士的事跡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兒時的從軍夢徹底被點燃了。

2017年,章原瞞著家人申請入伍。因為身體原因,他前后復檢了五六次,直到確定名單的前一天,他還在復檢,非常遺憾的是,“沒有通過”。問過醫生后,章原了解到,因為自己平日運動過少,因此心肺功能不過關。

這以后,他把鍛煉身體作為日常,還去求教已入伍的同學,長跑三公裡具體要達到什麼標准。“就按著那個標准天天練,還天天打乒乓球。到第二年體檢時,我終於一次過關!”直到那時,他才告訴父母自己的決定——參軍!

同學、老師們得知他要參軍,每個人為他寫下一段話,並把這本本子送給了章原。“這本本子伴隨著我度過了在部隊裡的兩年,時刻鼓勵著我。”章原說。

兩年軍旅生活教會他更加踏實

軍旅生活讓章原收獲滿滿。“在兩年多的軍隊生活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再焦慮、迷茫。”章原告訴記者。

因為從國家級貧困縣考到上海交大,章原進入大學后,發現自己和身邊很多同學差距很大,“看到身邊的人比我強,我常常非常焦慮、迷茫”。

到了部隊后,他看到了不到17歲就應征入伍、當了16年兵的班長,看到了不滿30歲的90后連長、指導員,甚至還有跟他一樣大的副連長。“想到我在讀書時,他們或已經扛著槍為祖國站崗,或已經成為管理著全連上百號人的管理者,我不再迷茫,不再焦慮。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自然就會收獲成長。”章原說,回歸大學校園后,面對曾經跟他一樣陷入焦慮的同學,他成了開導者,“我覺得他們不應該脫離社會實際,要深入社會去看看身邊的同齡人在干什麼。”

也正是在服役這兩年中,章原深刻地理解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與價值。服役於海軍地面保障單位的他,每天必須警戒飛機跑道與停機坪,隻能看著飛機從眼前飛過,卻不能摸一下,更不要說到軍艦上去了。這和他最初想象中的海軍生活有著太大的區別。但也正是這些部隊生活讓他認識到,每個工作崗位都至關重要,缺了誰都沒有辦法正常運行。

“每一個人的工作也許很微小,但大家合起來就能完成讓人嘆為觀止的任務。這可能就是‘螺絲釘精神’。”他說,正是這樣踏實的生活,將他的迷茫一掃而光。

自從知道他服役的單位曾保障過王偉烈士所在單位的飛行,來看看這位軍旅生活的領路人就成為章原的心願。他在這封信中寫道:“有時我還會想,您每次執行任務時,心裡想的是什麼呢?……現在我回到了學校,課間時在教學樓過道晒著溫暖的陽光,晚上躺在溫暖柔軟的被窩裡時,也總會想,此時此刻我的戰友們是不是在刻苦訓練,在站夜崗呢?這種想法,沒有當過兵的人,應該很難體會到吧……”

熱血青年不止章原一個

“其實我們不止一個章原。”上海交大相關負責人康健告訴記者,每年學校有50人左右入伍,但報名人數每年都超300人,更有學生從部隊返回后,用他們的經歷影響身邊的同學,甚至一個宿舍的學生都會因此而一起選擇入伍,而軍旅生活更讓他們在心中扎下愛國奉獻的種子。

去年7月我國南方多地發生了洪澇災害。上海交大2019年入伍的曹顧昊、溫開、劉翔睿等東部戰區現役軍人和退伍“老兵”王仔昌、馬文斌等紛紛請戰。化工學院的本科生馬文斌給自己原所在旅的首長遞交了請戰書,他寫道:“災情就是命令,參軍兩年的時光裡,‘忠誠團結、尖刀常勝’的精神早已印刻在我的身體中。因此我想請戰奔赴抗洪一線……”隨后,他奔赴原服役單位,與曾經的戰友一起抗洪,結束后才返回家中過暑假。

當時,剛結束畢業典禮的王仔昌已回到了家鄉,就在到家不滿12小時之際,行李還沒完全打開,他毅然選擇離家,投入到了抗洪一線。

康健說,正是在這些年輕人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緊緊聯系在一起,同頻共振。因為馬文斌,他同宿舍的藏族學生尼瑪丹增選擇了入伍,在祖國的西部地區戍守邊疆。媒體傳播與設計學院的本科生陳獵雪、沈濤、石宇等因為互相影響,共同報名參軍。這些學子用行動書寫最美青春,用章原的話說就是:“自進入大學后就一直被‘選擇交大就選擇了責任’這句話影響,校友錢學森、黃旭華他們真正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我們勇敢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就是‘與國同行’。”(來源:文匯報)

(責編:陳秋南、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