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俑坑中的將軍俑

2021年02月26日16:08     來源:人民網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考古遺址公園為依托建成的大型遺址類博物院。1979年10月1日建成開放。

1974年3月29日,臨潼縣西楊村農民在村外打井時發現了井壁上的陶片。臨潼縣文管會干部趙康民先生得知后迅速來到現場並將陶片拼對,認為這是秦始皇陵的陪葬文物。1974年7月15日,袁仲一先生等人組成考古隊,開挖了秦兵馬俑考古發掘工作的第一掀土。46年來,三代考古人探秘始皇陵,保護兵馬俑,研究秦俑學。正是他們熱愛考古、薪火相傳的艱苦工作,才讓今天的我們能夠看到氣勢磅礡的兵馬俑軍陣,進而了解務實求新的秦人奮斗歷史。

在秦陵博物院展示的眾多文物中,最有名的就是將軍俑。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通高196厘米,是秦俑坑中級別最高的軍官。目前秦俑坑已出土將軍俑9尊,其中一號坑出土7尊,二號坑出土2尊。9尊將軍俑分為兩個類型,一類為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拄劍或挎劍﹔另一類身穿交領右衽長襦,站立在戰車后。

高級軍吏俑的共同特點是頭戴鹖冠,高大魁梧,神情沉穩。戰袍將軍俑著裝朴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后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彩,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嚴。

這尊將軍俑身穿雙層長襦,外披編綴細密的魚鱗甲,前胸護甲下端呈三角形,長度達到腹部,后背甲較短,下端平直,長度隻到腰部,制作比較精細。甲衣的胸前、背后、雙肩部皆有花結。下穿長褲,著護腿,足穿方口翹尖履。他體魄魁梧、昂首挺胸,表現出指揮若定、滿腹韜略的大將風度。

這尊高級軍吏俑甲衣的前身和后身聯成一體,在右上側肩與胸的交接處開口,開口處有紐扣扣結,紐扣的下端與彩色條帶扎的花結相連,花結的帶頭分披飄洒。前胸和肩、背部分共有八朵彩帶扎的花結。

從這尊將軍俑的穿著和神態,可以遙想兩千多年前馳騁疆場、彪炳史冊的秦國大將白起、王翦和蒙恬的身影。秦自商鞅變法后,實行二十等級軍爵制。正是這種激勵制度,極大地提升了將士們作戰的積極性。

2200年前的秦國,就是憑借這些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將軍,憑借著務求實效的激勵制度,最終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夢想,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帝國。

當我們走進秦兵馬俑坑,看到這位氣宇軒昂的高級軍吏俑,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簡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托的一座大型遺址性博物院。同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覽、體閑等多項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秦始皇帝陵布局縝密、規模宏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區已發現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處。特別是1974年3月,秦兵馬俑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ー”。

1961年3月,秦始皇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79年10月,在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開放,2019年2月,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

46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累計接待中外觀眾1.2億人次,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170位,外國政要228位。1997年、2004年和2019年,先后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2019年連續七年入選全球最受歡迎的博物館名單。

(資料來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責編:王連香、連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