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我的視界 我的中國”短視頻內容征集大賽

祖父、母親和我

2019年07月04日16: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小字號

我想人生的美麗瞬間,變成一道珍貴風景。讓生命中的難忘故事久遠閃耀心靈的彩光。

那是二十七年前,初春的一天,天空飄著柔柔細雨,清淡而纏綿。我乘車穿過雨的迷蒙,懷著忐忑和神往的心情,來到位於長沙城南東塘的瀟湘電影制片廠。在那個充滿神秘、多姿多彩、有聲有色的銀色時空裡,我在尋覓新旅途的燈火。在這裡,我新生的夢想,將飛越田野、河流和山嶺,綻放生活和心靈之光孕育的電影藝術之花,化作天空的美麗彩虹和燦爛星光。

剛到廠裡,因一時騰不出房子,我就住在廠招待所。我每天按時上班,在辦公室主要是看有關電影制作、管理方面的資料,找一些廠領導和處室干部及藝術人員了解情況,還到車間、部門熟悉人。然后就是看廠裡過去拍的一些較有影響的影片。生活是全新的,感受也是獨特的。

這個時候,正是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如東風滋潤萬物的大好春天。對於敢於開拓創新的人們來說,這正是一個大顯身手的極好機遇。我想,如果還在縣裡工作,真可以甩開膀子大干一場。這時,我的眼前浮現出在田間地頭、在水渠邊、在山坡上和老鄉一起勞動、一道規劃農村發展藍圖的情景。我親眼看到農民兄弟是怎樣把公路修進深山,把電站建在峽谷,把廠房搬進工業園,把外商請進鄉政府,把自己精心創作的花炮焰火送到世界各地。而現在我面臨的卻是一個陌生的領域,一個未涉足過的藝術天地。不僅需要學習,更需要盡快投身實踐,去探索組織管理電影創作的規律和方法。面對這一切,我幾乎陷入一種焦慮迷茫的境地。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兩個多月就過去了。我廠與香港合拍的首部動作片《新龍門客棧》順利開機。接著,故事片《劉少奇的四十四天》又在抓緊進行前期籌備。影片故事發生的時間,正是早稻插秧的季節。可是現在已進入夏季,天氣漸熱,給拍攝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許多場景還要按春天的時令來設計布置,演員要在高溫下穿著棉衣演戲,拍攝的艱難可想而知。

為了把影片做成精品,生動、鮮活地再現劉少奇回家鄉調研、走村串戶、與人民群眾近距離接觸的真實情景,塑造刻畫好少奇同志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克服官僚主義、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光輝形象,我多次到現場和主創人員共同研討。有些關鍵台詞我和導演多次認真推敲。其中有一段對話,為了使台詞更真實、更准確可信,我認真翻讀《劉少奇選集》,找到了他的原話,變成台詞就顯得更真實而生動。這部影片放映后廣受好評。

然而,面對前進中取得的初步成果,需要冷靜思考的東西很多。當時,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電影市場急劇滑坡。在這種情況下,電影界有人提出了“什麼樣的電影賺錢,就拍什麼電影”的觀點,至於說社會效益則不必去過多顧及。一段時間內,有的人被攪得昏頭昏腦。是迎合,是抵制,還是走自己的路?電影改革出路在哪裡?對於我這個剛剛來到電影工作崗位的新兵,壓力之大,苦不堪言。我有時不能入睡。

深秋的夜晚,我獨自在湘江邊行走,想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認真地思考瀟影怎樣朝前邁步?夜色漸濃,寒氣襲人,已看不見江面上的帆影,隻有江心橘子洲的燈火依然在眼前閃亮。此刻,我想起小時候在故鄉看電影的情景。隻要一聽到小鎮上放電影,我就早早地吃過晚飯,和小伙伴們搬著木椅子去佔位置。電影放映場就是學校的操坪。一塊白色的幕布,用兩根粗壯的竹竿挑起。那時我最喜歡看的電影是《上甘嶺》和《地道戰》。看后幾天都還在學電影中的人物動作。那時也萌生了當兵的念頭,后來真的當兵了,我還在部隊畫過幻燈片。復員回到家鄉,我依然堅持業余寫作,現在組織上把我放到了曾經夢想的文藝天地裡,我該怎樣不辜負時代的期望?這時,我想起魯迅說的:“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是啊!面對市場經濟的洶涌大潮,我們心中一定要有前進的燈火。人民群眾投身改革開放、創造時代巨變是我們電影人創作的源頭活水。他們的奮斗精神和夢想之光,就是我們心中的前進燈火。如果把瀟影比作一艘船,那麼,廣闊的電影市場就是一片海,而劃船的不竭動力就是改革。隻有堅定地走改革之路,瀟影才有前途。想到這裡,我激動萬分,回到宿舍連夜寫出了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年以后的中秋之夜,當瀟影廠的藝術家和職工們走出家門,來到鋪滿月光的美麗庭院,看到聳立在月輝下的瀟影商貿城,又想起新投拍的現實題材電影《股瘋》《鳳凰琴》,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時,心中有多少激動和感慨!

生活是有情的,藝術是有緣的。我從一個長期從事農村工作的老區縣長的崗位,步入這樣神聖的藝術殿堂﹔從最初的迷茫到獲得如此豐厚的精神慰藉和拼搏的快樂,不禁感慨萬千,總有淚花在眼眶滾動。我深深地體驗到文藝工作者隻有走向生活、走向群眾、走向社會,生活、群眾、社會才會走向你人生的長河,為你揚起多彩的浪花。

時光流逝,往事歷歷在目。盡管后來我離開電影廠,並在2007年走向省文聯的工作崗位,但我沒有忘記在電影廠工作的日日夜夜,我的電影情結也未曾被歲月沖淡。也就在這個時候,我想到了一粒種子改變世界、造福人類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決心為他寫一部電影。

現在回想起來,這部電影的創作也是異常艱難的。在創作過程中,我們遇到不少難點:從時代背景來看,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時間跨度長,要客觀地展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探索過程﹔從人物塑造上講,既要突出主人公袁隆平的關鍵作用和重大貢獻,又要體現團隊的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精神﹔從社會學來思考,既要反映雜交水稻探索的風風雨雨、艱難坎坷,同時也要揭示其科學探索的基本路徑與當代科學的呼應,更要體現黨和政府、社會以及農民群眾對此項重大科研的關心、支持、擁護﹔從電影創作的藝術要求來把握,既要嚴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實,尊重科學,又必須尊重藝術規律,生動刻畫典型人物的個性與矛盾沖突,巧妙剪輯感人的生活細節……

就這樣,我們深懷敬重之情多次採訪袁隆平和他的夫人、有關領導、專家及其團隊成員二十多人次。專程去袁隆平從事教學、科研的懷化安江農校、海南三亞農場實地考察,並在海口市登門拜訪已年過八旬的陳洪新老廳長(劇中的成洪濤),聽他詳細地講述袁隆平的科研事跡和探索精神。我們用眼睛、用心直接感受了袁隆平當年住過的土磚屋、講過課的教學樓、進行過科研的試驗田,走過他曾經數百次經過的田埂和椰林小道。

2009年5月22日下午,電影《袁隆平》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首映式,作為編劇的我應邀參加,心情特別高興和激動。主持人問我:創作《袁隆平》的初衷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說:這是我的電影情結,我崇拜袁隆平,敬重袁隆平。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挑戰了人類飢餓,也映照出新中國培養的當代科學家平凡而偉大的奮斗人生。后來《袁隆平》獲得中國電影第十三屆華表獎,中宣部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

回憶過往,我倍加感到要珍惜當下波瀾壯闊且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的創作機緣。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與共和國同齡,我是祖國母親的兒子。我在母親溫暖的懷抱生活、寫作、歌唱,始終充滿著自豪和幸福,奔涌著激情和遐想。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眷戀,屬於你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綠樹,每一朵鮮花,每一滴雨露,每一縷清風,每一抹陽光。

心有燈火托夢飛。祖國,我深愛著你!

(責編:沈肖迪、趙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