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視頻>>“我的視界 我的中國”短視頻內容征集大賽

共和國同齡人話國慶:我自豪,我與新中國共同成長

2019年07月04日16: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視頻
小字號

高玉俠:與共和國同齡我驕傲

宿城區雙庄鎮鳳凰村的高玉俠1949年5月15日出生,在他嗷嗷待哺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他說,自己這輩子最值得驕傲的,就是與共和國同齡。

早已退休的高玉俠現在是雙庄汽配商城的物業管理人員,在他的辦公室抽屜裡,一本紙質發黃、扉頁毀損的獸醫書,他經常拿出來翻看,甚至在字裡行間畫圈圈、寫批注。因為他年輕時就從事獸醫工作,直到1999年獸醫站改制離開獸醫崗位,但他對自己長期從事過的工作還是很不舍。

“我記得當時家家養豬養羊,每次老母豬產仔,小豬滿月后都要進行閹割。”高玉俠說,一頭老母豬一次產仔大多在十頭以上,如果養殖戶需要閹割小豬,他會帶上手術刀上門服務。因為他技術嫻熟,閹割一頭小豬隻要20秒左右就完成了。

高玉俠引以為豪的是,他作為鄉村獸醫,常年騎車到村民家中給牲口治病,不僅深受村民們的擁戴,其獸醫技術也被當時駐雙庄部隊官兵們看好。“雙庄以前有駐軍,部隊飼養了不少軍馬,一旦軍馬生病,飼養人員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我,會親自登門請我去給軍馬治病。”高玉俠說,連續多年給駐軍服務,也使他對子弟兵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據高玉俠介紹,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村民們養豬養羊是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老百姓一般隻養一頭豬,平時就喂些稻糠,有勞動力的可能會去割野草飼養,辛辛苦苦一年才能將一頭豬養大。“那時候沒有糧食吃,豬也吃不上飼料,全靠自家割草喂養,沒什麼營養,長得很慢,但是這樣喂出來的豬,肉質特別鮮美,現在已經很難吃上那種豬肉了。”高玉俠說,現在村民養豬養羊已經很少了,除了規模養殖,大多數村民家已經看不到豬羊了。

“我們這代人經歷了貧困,也享受到了富裕,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了,生長在這樣的國家,我驕傲。”高玉俠說。

丁芝蘭:國慶代表豐收

家住宿豫區關廟鎮的丁芝蘭,生於1949年5月9日,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對於自己與共和國同齡這件事,她覺得很自豪,而最讓她高興的事情,是每到國慶,就是農忙的時候,而這代表著豐收。今年也不例外,採訪丁芝蘭時,她正忙著清理收割機割過的稻田,記者隻能趁她休息時和她一起坐在田埂上聊一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這代表著中國人民從此過上了新生活,而在這一年出生的丁芝蘭在家人和鄰居眼中也是有些特別的。每一年的國慶,她都要被提醒,她和祖國同齡,她和好日子同齡。對於這一切,小時候的丁芝蘭並不理解,她隻記得,國慶要大忙,全家人包括她都要到地裡收稻谷,“過去都是人工,收割、打場、晾晒直到進倉,起碼要忙大半個月,家人都要‘脫層皮’,但是也開心,因為有新糧食吃了。”丁芝蘭回憶說。

年紀漸長,生活也越來越好,丁芝蘭結婚、生子、培育子女,如今四個子女都已成人,且都搬到了城裡,而她依然選擇在老家種地。“同樣是種地,小時候是為了吃飽飯,現在只是因為閑不住,而且自己種糧食給孩子吃,放心。”丁芝蘭感慨地說。

又到了國慶,丁芝蘭說她小時候,對和共和國同齡沒有什麼概念,但現在年紀慢慢大了,這種感覺就越來越強烈了。“是不是所有1949年出生的人都這樣,國慶這一天都會覺得自己和祖國格外親密。祖國今年70歲,我今年也70歲,我祝福祖國越來越強盛、繁榮!”

葛天鳳:打起快板邁開腳步為祖國獻歌舞

昨日上午,在宿豫區豫苑社區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迎國慶文藝演出。70歲的葛天鳳和隊友們更是滿面笑容,翩翩起舞,用自己精彩的演出來慶祝祖國母親的70周年華誕。

1949年出生的葛天鳳是一名退休教師,她從淮陰師范畢業后,曾先后在宿豫區曹集小學、宿城區實驗小學、市實驗小學任教,直到2004年退休。退休后的葛天鳳進入老年大學來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她對歌唱、舞蹈、快板等文藝表演有著濃厚的興趣。

“因為與共和國同歲,這讓我與祖國之間有著特殊的情感。祖國同齡人的成長軌跡見証了祖國的發展,對比今夕的生活,祖國已不可同日而語。”葛天鳳說,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農村土地改革讓家裡的日子變得好過。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葛天鳳說自己更多的時間是與學生相伴,也見証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教育現代化事業的跨越式發展。“現在的學習環境是過去不能比的,但過去的一切,我們不曾忘記,裡面有太多的艱辛與執著,奮斗和感動。”

葛天鳳說,今年是祖國70周年華誕,為了喜迎國慶,她和來自宿豫區老年大學的隊友們商量,通過進社區歌舞演出的形式,送上自己的祝福。“能與共和國同歲,我感到幸福和光榮。”這是記者採訪中,葛天鳳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運書、馬緒英:祝願我們的日子和祖國的發展一樣紅紅火火

1949年6月1日出生的張運書,和1949年11月17日出生的馬緒英是一對已經結婚47年的夫妻。老兩口住在市區幸福北路的一個小區,現在每天除了買菜、帶孩子,就是到附近公園鍛煉身體,日子過得很愜意。

張運書和馬緒英的老家在湖濱新區曉店鎮,1969年經人介紹認識后組建家庭。結婚后,張運書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平時家中都是馬緒英一人照顧,雖然辛苦,但日子過得井井有條。“當時附近的塘湖、井頭都沒有初中,隻有曉店公社有初中。當年隻招56人,我以優異成績考入該校。”張運書告訴記者。1972年,經教育局批准,張運書成為一名代課老師。

張運書當代課老師時,每月工資隻有14元,拿到民辦教師合格証后,工資每月漲到20元。家中有5個子女,生活拮據,當時大隊書記幾次讓他做大隊會計或者團支部書記,他都婉言謝絕了。1979年,張運書通過考試進入南師大中文專業函授,取得了大專文憑,1987年調到塘湖中心校,2001年調到曉店中心校工作,直至退休。

“我做了一輩子老師,住過漏雨的草房宿舍,教過幾個年級在一起的班級,也趕上了教育發展的好時代。以前工資隻拿十幾元,現在退休了每月拿到5000多元。作為共和國同齡人,現在我經常和退休老人在一起聊天,講述我們祖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一個人要知足,更要感恩,我不僅教育子女,也時常向身邊的人講述這個道理。”張運書激情澎湃道。

而對於馬緒英來說,改變是日子過得越來越輕鬆。“過去種地都是人力,十分辛苦,現在收種全部自動化,真的沒法比。對糧食,絕對不能浪費,我也一直教育孩子要這樣。”馬緒英回憶起當年的辛勞,感嘆不已。

對於祖國70歲的生日,老兩口也有自己的話要說:“祝願我們的祖國繼續騰飛,祝願我們的日子和祖國的發展一樣紅紅火火。”

(責編:沈肖迪、趙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